健康需求无限而优质资源总是稀缺
有一次与一位教授讨论他的医改大作,突然觉得“看病难”又何尝解决得了。病人很多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,因此以解决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为出发点而推进的医改,注定将面临诸多无解的难题。
当年乔布斯因肝病需要换肝。在美国不管你是谁,这种重大疾病治疗都得排队等候。病人常有,而肝不常有。按正常次序,乔布斯得等一年多,但他没时间了。疾病改变了乔布斯的行为准则,最后终于提前争取到了一个机会。那颗来自一位年约25岁、死于车祸的男性健康肝脏,让乔布斯生命延长了一年多。
所谓治疗排队,在中国即可理解为“看病难”。这么发达的米国,这么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牛皮人士,这么有钱的超级大金主,也不是想治疗就能得到治疗的。这看病,难道还不算是人世间第一大“难”吗?
病人常有而名医不常有。所谓“看病难”,大抵就难在这个关节点上。通常看个小病小痛,病人要求不会太高,甚至能自行去药店买非处方药。即使是处方药,药店通常也能卖给您。至于挂号、候诊、划价、付款、取药等所谓“难”,可由“智慧医院”搞定或正在搞定之中。问题在于大病和疑难杂症,惟名医才能帮您。
小医院和小地方的大医院,名医稀缺,通常较少具有足够的治疗大病和疑难杂症能力。如果真信了他们,有时不仅误诊,还可能把珍贵的您给治坏了。我太太有一年住院,邻床女孩,就是让当地骨科医师治坏了,不得已只能来省城。
我一位80后同事的太太,体内一颗珍贵脏器得了一种莫名的病。他们家在经济发达的一个城区,但根本治不了,于是来杭州。杭州那位全国有名的专科医师,曾是卫生行政部门高级官员。查房时簇拥着一大群年青医生,很牛的对吧,居然也治不了,于是只得去上海。
难就难在大地方的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,难就难在名医总是一号难求,难就难在付了几张毛爷爷挂号费的名医总是金口难开。问题严重性还在于,病人增长速度总是快于大医院发展速度,总是快于名医培养成长速度。看病难由此而生,典型无解。
此外还存在着一系列主观问题,更加剧了这种客观无解的难题。有一次在电话里跟北京一位编辑讨论“看病难”,她说难道政府就不能多掏点钱来建医院吗?我说,妹纸啊,哪那么容易。
我们当前存在着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低问题。存在着医疗卫生发展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问题,如浙江仍有一些县市因缺少财力,公立医院建设发展水平相对较低。
更严重的是,大城市的大医院受着体制机制阻碍而难以有相应发展。在上海的一些医院听医生聊天,他们说外地求诊者几乎占70%以上,上海市财政才不愿为外地人而增加投资。
我曾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,与上海同行讨论这问题。我的建议是,浙江或许可以出一些钱,投资上海建设那些顶级医院,同时上海应积极接待浙江患者。我说,当年浙江粮票能在上海通用,如今就让浙江医保卡也能在上海通用吧。可惜人微言轻,说了也白说。
当大城市的大医院,因体制机制和思想认识等原因,根本不可能有较快发展时,这就意味着作为治疗重大疑难杂症的主阵地,发展不力,活力不强,服务不佳,病人不满。如此这般状况,看病又如何能不难呢?
即使小地方能有大医院,但因医疗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,那些大病和疑难杂症病人,仍只能到大城市的大医院求诊。有一次作社会发展的专题调研时了解到,浙江沿海一个富裕地区的三成多重大疾病患者,是去上海求诊。
而且,即使小地方建起了大医院,但缺少名医仍不可能有较高医疗水平。关于名医,本系列将有两篇专题,敬请大家静候。缺少名医的医疗卫生领域,只能是瓦釜雷鸣,黄钟毁弃,病人受苦。
这样又回到了所谓解决“看病难”是伪命题上面。病人增长速度加快,而优质医疗资源根本就难以适应。第一是人口增长,求诊人数相应增长;第二是收入及医疗保险水平提高,原先看不起病的人现也能上大医院去了;第三是老龄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,大病和疑难杂症病人将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,因为一位老年人很可能有数种疾病;第四是生态环境污染加剧,导致大病和疑难杂症加快增长;第五是医疗技术快速发展,原本不知道的疾病现能早早发现。
请诸君闭上双眼,傻傻的想想,这“看病难”能有解决的希望和可能吗?医疗卫生资源增长,是怎么也跟不上医疗卫生需求增长的。这跟城市道路增长,怎么也跟不上车流量增长,是同一个道理。
而且,这世上总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,占有着远高于他们按人口比例计算的医疗资源,挤压着我们寻常人的求医空间。一位护士长曾跟我说,某大医院因某贵人治病,清空了整整一条走廊。大把大把宝贵的医疗资金,在流向着我们看不见、用不着的地方,这就更加剧了“看病难”。
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总是有着近乎无限的需求,而供给总是有限的。美国的医疗保险改革,克林顿时代以方案被否告终,奥巴马作出多项重大让步才得以险胜,特朗普竞选时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要废了这方案。医改,闹心哪!
当我们企图以单边主义思维,以民粹主义式的简单口号,来推进医改时。并试图用一些能令人高兴的口号,来诠释政策和憧憬未来时,势将遭遇更多难点。貌似正确的动机和出发点,实际却并不符合客观规律,受损的总是底层弱势人群。
附:本系列前言
公允而言,医疗卫生领域问题并不比中国其它方面更多更严重。相反,如果其它领域能象医疗卫生领域那样,中国社会或许能更好一些。
医疗卫生领域之所以瞩目,是因为它的一举一动,甚至所有一切,牵动着中国社会最敏感、最柔软的一些层面。而它的一些问题,因与大众密切相关,而经常被放大并被污名化。
医疗卫生是知识密集和以知识生产力为主体的领域。美国1947至2015年,私营医疗保健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,从1.5%上升到6.6%,如包括公营部分则上升更快,比重更高。
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大转折的今天,医疗卫生是一个需要重点加快发展的领域。首先是增强人们身心健康,提高生活品质;其次是提升全社会知识水平和知识生产力,促进社会文明进步;再次是促进一系列相关行业发展,如美国2015化学工业占制造业比重高达17.5%,其中不少是医药及其相关行业。
这样一个非常重要行业,将是中国当下发展,至少应是浙江当下发展的一个主导产业。